從一場文化盛會,探尋以“禮”為先的鄭玄文化

2024-08-16 06:06:01 來源: 大眾網(wǎng) 作者: 姚雙玉

  大眾網(wǎng)記者 姚雙玉 濰坊報道

  在歲月的長河中,“文化”二字始終貫穿于濰坊的歷史文脈,生生不息,鄭玄文化便是濰坊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,散發(fā)著經(jīng)久不衰的魅力。

  8月14日下午,“東亞文化之都”濰坊活動年鄭玄文化宣傳推介活動開幕式在濰坊舉行,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濰坊,共同挖掘、傳播鄭玄文化。

  以鄭學為引,舉辦一場文化盛會

  濰坊,襟連海岱,道承齊魯,8000年文脈悠長,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、齊文化與魯文化在這片廣袤厚重的土地上交匯融通。這座歷史悠久、底蘊深厚、文化燦爛、文脈綿長的文化大市,也因經(jīng)學大師鄭玄而被譽為兩漢經(jīng)學重鎮(zhèn)。

  鄭玄文化,作為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瑰寶,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。近日,濰坊這座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城市,以“鄭玄文化”再度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,為濰坊的文化發(fā)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  活動期間,嘉賓們赴峽山區(qū)拜謁了鄭公祠,參觀了北京大學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研究院以及鄭玄文化交流展,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,與古人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,感受傳統(tǒng)文化與現(xiàn)代發(fā)展的交融共生。

  開幕式上,《鄭玄全集》新書舉行了首發(fā)儀式!多嵭沸聲,囊括《毛詩鄭注》《周禮鄭注》《儀禮鄭注》《禮記鄭注》等30余種文獻,呈現(xiàn)了鄭學的全貌。新書的出版,不僅是對鄭玄學術成就的一次全面總結,更是對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次重要傳承與弘揚。

  主旨演講過程中,專家學者各抒己見,交流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獨到的見解。他們通過精彩的演講,對鄭玄的學術思想、教育理念以及對社會發(fā)展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解讀,不僅讓在場的聽眾對鄭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,也為今后的研究和傳播指明了方向。

  “學問之神”鄭玄,是“讀書破萬卷”的源頭

  鄭玄是誰,做了什么?又有何貢獻?日前,大眾網(wǎng)濰坊站記者前往鄭玄故鄉(xiāng)濰坊市峽山區(qū)進行探尋。

  鄭玄(127-200),字康成,北海高密(今濰坊市峽山區(qū)鄭公街道)人,東漢經(jīng)學家。他遍注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《論語》《孝經(jīng)》等諸經(jīng),世稱“鄭學”,為中國傳統(tǒng)學問公認的高峰,對古典學術的許多領域影響至深至巨至今。

  不了解鄭玄的人看到這段文字,會以為他擔任的是如今的“翻譯”一職,但實際并非如此簡單。峽山區(qū)鄭公街道文化站學者謝美龍研究鄭學多年,他告訴記者,鄭玄當時注釋所做的工作遠遠超乎想象!八淖⑨專粌H是注釋單個的詞,他會把來龍去脈背后的整個世界揭示出來,比如說婚禮怎么行禮,為什么要行禮,行禮的制度來源于哪里等一些詳細內容來做標注!敝x美龍說,注釋后的作品比原著更為豐富,有的要豐富幾倍不止。

  當時,信息傳遞緩慢,為何鄭玄仍能成就這番“偉業(yè)”?從他晚年時寫的《戒子益恩書》可知一二。文中,鄭玄自述:游學周、秦之都,往來幽、并、兗、豫之域,獲覲乎在位通人,處逸大儒,得意者咸從捧手,有所受焉。可以得知鄭玄游歷今山東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陜西等地,遍訪通人大儒,求學問道,可謂游學之祖,且游學時間近二十載,世所罕見,終于成就“經(jīng)神”之名,即學問之神。

  此外,在謝美龍看來,鄭玄還是“讀書破萬卷”的源頭。南朝蕭統(tǒng)說:“三冬勤學,慕方朔之雄才;萬卷常披,習鄭玄之逸氣!碧拼鷹罹颊f:“書有萬,覽之者鄭玄!碧剖烦泄(jié)說:“書有萬卷,公覽八千!彪S后,有了杜甫“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”的名句。

  “經(jīng)學大師”鄭玄,“禮”字貫穿一生

  鄭玄出生于東漢順帝永建二年(公元127年),少時聰慧,“八九歲能下算乘除”,13歲能誦“五經(jīng)”,并愛好天文、算學,被邑人譽為“神童”。19歲時便被推為鄉(xiāng)嗇夫,后深得北海相杜密賞識,推薦其去京都太學學習。期間,鄭玄跟隨著名學者深入學習了儒家經(jīng)典及天文、歷法、數(shù)算等科目。此后,鄭玄四處游學,遍訪名家,拜師馬融習得學說精髓。鄭玄辭歸故里時,馬融深知其學問已全面超越了自己,發(fā)出“鄭生今去,吾道東矣”的千年感嘆。

  鄭玄在外游學十幾年后,回到故鄉(xiāng)高密,先后在青島、淄博、青州、徐州等地注經(jīng)講學。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春,袁紹與曹操決戰(zhàn)于官渡,袁紹欲借鄭玄的威望收買人心,逼鄭玄從軍,鄭玄抱病行至河北元城,在六月逝于沙鹿,終年74歲。

  中國是禮儀之邦,孔子曾向學生傳《禮》,通過孔門后學著述、傳承,形成《禮記》。鄭玄用一生遍注儒家經(jīng)典,構建了一個完備的禮學體系,《禮記》因鄭玄為之作注而更為人熟知,不僅和《周禮》《儀禮》一起被后世合稱為“三禮”,更位居“三禮”之首。

  可以說,“禮”是鄭玄一生的信仰,以“念述先圣之元意、思整百家之不齊”為平生志向,通過注釋、教學,傳承禮學,是他一生的使命。

  清代學者戴震曾評價他“漢之鄭康成,宋之子朱子,其學皆殊絕之學,其人皆亙古今不可無一、不能有二之人……康成氏者,集漢儒之大成者也……朱子者,集宋儒之大成者也。”段玉裁也曾評論道:“千古之大業(yè),未有盛于鄭康成氏者也。七略必衷六藝,刪定必歸素王。康成氏,其亦漢之素王乎?”由此可見,鄭玄的注釋對后世產(chǎn)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。

  文化的傳承與發(fā)展,是城市進步的靈魂所在。于濰坊而言,鄭玄文化是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。早在1988年,全國鄭玄學術討論會就在濰坊召開。近年來,峽山區(qū)先后舉辦了海峽兩岸鄭玄學術研討會、鄭玄經(jīng)學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、紀念鄭玄誕辰1895周年文化交流會等學術活動,對鄭玄所注、撰寫的典籍整理歸檔,建成康成書院,舉辦大學新生傳統(tǒng)冠笄禮、入學兒童入泮禮等文化活動,探索以“鄭玄禮儀文化”為內核的“雙禮”基層治理體系,推動鄭玄文化發(fā)揚光大。

  “禮,時為大”,這是華夏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蘊,也是中國人獨有的民族凝聚力。一場文化盛會,全方位展示了鄭玄文化研究、儒學發(fā)展的最新成果,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同時,也為城市的發(fā)展增添了新的動力,鄭玄文化也會在濰坊這片土地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