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走遍千山萬水,還是家鄉(xiāng)最美。我們生在濰坊、長在濰坊、扎根在濰坊,這里的山水有靈性,城市有底蘊,街巷有故事,生活有煙火,一草一木讓我們心歡,一磚一瓦讓我們心安。即日起,大眾網(wǎng)濰坊推出《愛上濰坊》系列報道,觀美景、品生活、探街角,共同尋找愛上濰坊的N個理由。
大眾網(wǎng)記者 姚雙玉 濰坊報道
歷史文化是濰坊的靈魂,幾千年的文化傳承,造就了濰坊深厚的文化積淀,賦予了濰坊軟實力的魅力。濰坊,一直都是金石文化重鎮(zhèn),這些銘記在金屬器物或石雕碑碣上的“活歷史”,讓濰坊文化愈加醇厚。提到金石文化,就不得不提“金石大家”陳介祺,魯迅曾說:“論收藏,莫過于濰縣的陳介祺”。
陳介祺雕像(圖源:網(wǎng)絡)
提起陳介祺,濰坊人并不陌生。濰城區(qū)芙蓉街77號,安靜地佇立著一座清代建筑,因其珍藏過萬余件文物珍品,被稱為萬印樓,由陳介祺創(chuàng)辦。陳介祺是濰縣人,生于書香門第,仕宦之家,13歲時就以《白蓮花詩》受到金石家阮元的贊賞,19歲時“以詩文名都下”,29歲,考取內(nèi)閣中書,開始當官生涯;33歲會考中進士,任翰林院編修。
金石中的“金”,是銅的意思,一般指有銘文的銅器;“石”指有文字的石刻。年輕時的陳介祺,就十分喜愛金石,“余自應試始至萊,秋試始至歷,見三代器、秦漢印即好之!彼麖19歲開始收藏金石,不惜巨資搜集文物,僅夏商周三代及秦漢古印一項就達7000余方。
陳介祺故居陳列館(圖源:網(wǎng)絡)
陳介祺最著名的收藏品非毛公鼎莫屬,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,腹內(nèi)壁有銘文32行497字,為成熟時期的金文,鑄錄了宣王任命毛公歆為“冢宰”的冊令全文,現(xiàn)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,是鎮(zhèn)院之寶。1852年,陳介祺花了千兩銀子買下毛公鼎,并把毛公鼎帶回濰縣,藏在鄉(xiāng)下村子里。據(jù)傳,毛公鼎由陜西一村莊的村民挖出來,當時北京最大的古董店鋪是永和齋,店里兩兄弟蘇兆年和蘇億年聽到消息后趕到陜西,用300兩白銀購得古鼎。陳介祺得知后,以三年俸銀即1000兩銀子從二人手中購入,隨后將毛公鼎帶回濰縣,秘不示人,只給幾位朋友文字拓本作為研究。
毛公鼎(圖源:網(wǎng)絡)
1853年,咸豐帝命前朝舊臣助捐軍資,陳家被要求捐四萬兩銀子,無奈之下,陳介祺變賣家產(chǎn)“代父認捐”,賣掉開在外省的幾處當鋪,多方籌措,才把捐資交上。陳介祺因此看清朝廷的腐敗,同時也疲憊于官場上的爾虞我詐,1854年,他借母親病故回鄉(xiāng)奔喪的機會,辭官回到濰坊鄉(xiāng)下。1860年,陳介祺在濰縣縣城建起一處新的宅院,占地約1公頃,其中就有“萬印樓”與“十鐘山房”,還在不起眼的地方設計了儲藏處,從此專心投入金石學研究之中,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就。
十鐘山房印(圖源:網(wǎng)絡)
辭官后,他以集古、鑒古、釋古、傳古為己任,著述《十鐘山房印舉》等70余部,所藏鐘鼎彝器金石銘文為“近代之冠”,在中國金石學、考古學、古文字學、博物館學、文獻學的學術發(fā)展史上,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人物,被海內(nèi)外學術界公認為是“前無古人,后無來者”的一代金石學宗師,“萬印樓”也被視為金石圣地。
萬印樓(圖源:網(wǎng)絡)
近年來,濰坊市圍繞弘揚陳介祺金石文化,重塑“萬印樓”印學地位,開展了一系列活動,經(jīng)歷百余年風雨的“萬印樓”再次成為金石圣地。如今,陳介祺藝術節(jié)和陳介祺金石文化周已經(jīng)成為國際金石文化的年度盛會,濰坊已經(jīng)成為國內(nèi)外公認的金石文化聚集地和交流中心,“金石之都”的文化名片正熠熠生輝!